中國西藏網訊 “早春的冽風中扎根,盛夏的月色里抽穗,金秋的天空下成熟,青稞的子孫們站在高高的山塬上,被濃醇如酒漿的秋風熏醉”。
圖為收割青稞的藏族青年,喜笑顏開。攝影:雷克
圖為Nature Communications發文截圖。圖片來源:華大基因
青稞,生長在青藏高原地區,是藏族同胞主要的糧食來源。對青稞的研究,科學家們從未停止。
近日,華大基因和西藏農牧科學院合作完成了青稞起源與演化文章,該研究通過遺傳學分析的方法來確定青稞的起源與演化問題,明確了青稞進入西藏的路線,成果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
圖為大麥、小麥、燕麥、黑麥。圖片來源:華大基因
麥族作物太相近,傻傻分不清?
說到青稞,你可能會想到青藏高原農區成片成片的綠苗,也可能會想到藏族群眾喜愛的糌粑,或者勾起對芬芳的青稞酒香的懷念。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青稞是大麥的一種,主要種植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在青藏高原作為主糧種植已經有3500年歷史。
圖為青稞田野。攝影:雷克
青稞產自西藏本土?還是源自西亞?
青稞的起源和馴化歷史在國內外一直存在著爭議,目前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青稞是西藏本土的野生大麥——六棱野生大麥馴化而來;另一種則認為青稞是起源于西亞新月沃地的大麥。
源自西亞的青稞,如何傳入西藏?
西亞新月沃地馴化的小麥和大麥如何進入東亞,至今有很多說法。
一個說法是途經內亞山地走廊繞過青藏高原北部進入中國北部和東部。其中的一支在黃土高原向南,于4000年前到達青藏高原的東北和東南部,這個說法有大量的考古證據支持。
另一個說法是大麥沿著青藏高原南部邊緣向東馴化,這個有少量的考古學信息支持。
最新研究成果:明確青稞傳入西藏路線
確定青稞的起源與演化,需要通過遺傳學的分析方法。
四年前,華大基因和西藏農牧科學院等單位開始合作進行該研究,從西藏和鄰近區域如青海、云南選擇了能代表現在西藏大麥遺傳多樣性的69個青稞地方品種、35個青稞育成品種以及10個西藏半野生大麥進行全基因組重測序(平臺測序深度~9.6×),結合已經發表的260份全球野生和地方品種的外顯子測序數據,共437個大麥材料一起進行測序、比對和分析。
最后研究發現,青稞起源于新月沃地的大麥,在距今4500年前到3500年前通過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和尼泊爾進入西藏南部。
同時,青稞很低的遺傳多樣性說明,青稞在進入西藏后,種群規模極速縮小,現在我們看到的青稞都是適應高原環境的后代。
圖為工人在青稞片加工線上工作。攝影:陳衛國
該項研究成果,有何意義?
華大基因項目負責人郭鈺表示,作為麥族的重要一員,青稞的起源和馴化的研究,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青稞這種作物,也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麥氏家族”的演化歷史。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院尼瑪扎西院長告訴記者,此次研究成果,明確了青稞“祖先”大麥來源與進化的過程及其路徑。研究顯示青藏高原的青稞具有其獨特性狀尤其是食用品質,加工成糌粑和傳統青稞酒是極具創意智慧且世間少有的。
尼瑪扎西院長說:“我們正在總結青藏高原的祖先們選擇青稞作為主食的智慧體現,并形成報告:一是選擇青稞作為主食是對高原的適應機制;二是馴化大麥為青稞并形成獨具特色的食用品質的祖先智慧;三是充滿智慧的加工工藝與食用方法?!保ㄖ袊鞑鼐W 記者/李元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