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豐登”常常被用來形容年成很好、糧食豐收。五谷也是糧食類作物的統稱,那么五谷到底是哪幾種谷物?
“谷”指有殼的糧食。中國古代關于五谷的說法有好幾種,最為常見的是指稻、黍、稷、麥、菽。稻為水稻;一般認為黍是黃米,稷是小米,稷又稱為粟;麥為小麥;菽為大豆?!拔骞取笔钱敃r若干谷物之中較為常見的一部分,古代常見的谷物遠遠不止五種。
由于生產工藝的改進和作物特性的不同,先民們利用的糧食作物在不同年代有所差異。在黃河流域,易于開墾的沖積平原成為中國農業的發祥地之一,在此生長的作物需要具備耐旱、耐寒、栽培容易的特性,滿足這種要求的黃米和小米也就成為當時重要的農作物。戰國時期,大豆由于易于種植、耐于儲存而受到關注,和小米、黃米一起成為當時的主食。
在這一時期,生長周期較短的冬麥也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主食,在青黃不接的春季更是如此。由于石圓磨的發明,人們可以將谷物脫殼,麥子不再僅僅用于蒸食,而是可以磨成面粉,這極大提升了小麥的可食用性,豐富了小麥的口感,奠定了北方延續至今的以面食為主的飲食習慣。
小麥在北方的推廣在秦漢時期最為明顯,西漢農學家趙過和氾勝之都致力于在關中地區推廣小麥,這也直接影響了漢代關中地區的人口增長。小麥供養了占據人口多數的北方人口,維持了唐宋以前北方相對于南方的人口優勢。
魏晉南北朝的人口遷移影響了中國南北的人口比例,不過還有一點值得關注,就是產量高、單位熱量高的水稻的推廣,對于南方人口的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唐宋以后,水稻的地位逐步上升,直至明代,據農學家宋應星的估計,水稻已經占據了當時糧食產量的七成。
明代末年,中國的糧食版圖再次發生變化,高產、耐旱、耐瘠薄、易于儲存的玉米、甘薯、馬鈴薯等作物傳入中國,成為山地丘陵和貧瘠干旱土地的作物首選,供養著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人口大國。
今天,稻、麥、高粱、大豆、玉米等,成為不少居民餐桌上的主食,這與祖先所認知的“五谷”已經有所差異。
(本期答主 何恬)
|